百姓彩票大赢家

央视曝光“先用后付”,赶紧查看自己关闭了没有,以免不经意中招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先用后付这四个字,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非常常见了。

有人认为这非常方便,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消费陷阱,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消费。

对于这种情况,央视也进行了报道。

1

说实话,"先用后付"这个功能刚出来那会儿,确实让人眼前一亮。工资还没到账但急需一件新衣服?没问题,可以先买先穿!手机突然坏了但手头紧张?别担心,可以先买先用!

这种"享受在前,付款在后"的消费模式,简直就是为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人量身定制。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,这还能成为一个理财小帮手。

比如购买冰箱、洗衣机这样的大件家电时,使用"先用后付"不仅能让现金多周转15到30天,还能享受免息特权,相当于获得了一笔免费的短期贷款。

特别是在每年"双11"、"618"这样的大促期间,不少人会利用这个功能来错峰消费,既能抢到优惠,又能让资金更灵活。

然而,这个本该便民的功能却在各大平台的运营下逐渐变了味。

许多平台开始玩起了"障眼法",将"0元下单"的按钮设计得格外醒目,用上鲜艳的红色或醒目的黄色,诱导消费者产生"不用花钱就能买"的错觉。

实际上,这些商品在收货时依然要付款,而且还有不少的消费者反映在收货时被平台莫名其妙多扣了钱。

就拿近期一个真实案例来说,消费者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使用"先用后付"购买了一台标价1999元的手机。页面上明确标注"0元下单",可收货后她却发现实际扣款金额达到了2159元。

当她询问客服时,得到的解释是"下单时的优惠价格在实际付款时并不适用"。这种"明标价格暗加费"的行为让消费者感到十分不满。

更有平台在商品页面上设置了默认勾选"先用后付"的选项,而且巧妙地将其隐藏在页面底部或支付流程的某个角落。如果不仔细查看,很容易就会忽略这个潜在的"陷阱"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平台还在支付环节设置了重重"套路"。

当你取消了第一次的"先用后付"选项后,在最终付款页面,它又会以"分期免息"、"本月下单下月还"等诱人标语重新出现,就像挥之不去的广告弹窗,让人不胜其烦。

而去年2024年,央视就曝光过这个问题。

2

当时有个案例特别典型:一位大爷在超市用手机支付了98元买菜钱,却没注意到屏幕上那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"先用后付"勾选框。

半个月后,他收到还款短信时还以为遇到了电信诈骗,慌忙跑到派出所报案。民警查了半天才发现,原来是他不小心开通了"先用后付"功能,可是老人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。

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,还有郑州读大二的一个男生也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
去年双十一该男生同时用了五个购物平台的"先用后付",东买件球鞋西买个耳机,每个平台都觉得"反正就几百块"。

等到还款日那天,五个平台的账单像约好了似的集体到账,加起来足足一万二!

说到逾期费用,那更是让人咋舌。有些平台故意把还款日设置在节假日或凌晨,短信提醒写得模棱两可,比如"温馨提醒您关注账单"之类的废话。

等你反应过来时,滞纳金已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我同事上个月就中招了,98块钱的订单逾期三天,竟然被收了68块的"违约金"。

除了"先用后付","免密支付"这个坑也不得不防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在某平台付款时突然跳出来个"开通小额免密支付,立减5元"的弹窗,还配上醒目的"同意"按钮。

不少用户都是稀里糊涂就点了同意,结果后面在这个平台消费时,钱就自动从账户里划走了,连确认的机会都没有。

更可怕的是,现在很多共享单车、充电宝之类的服务,都默认给你开通免密支付。你以为只是付个1块钱的骑行费,结果第二天一看账单,莫名其妙被扣了好几十。

原来这些APP都是先充值后消费的模式,一开通就直接从你账户里划走50-100不等的押金。最气人的是,这些押金退起来特别麻烦,要等好几天不说,还得手动操作好多个步骤。

还有那些视频平台的自动续费会员,也是免密支付的重灾区。

比如有个朋友在某视频平台开通了会员,因为开着免密支付,结果一年下来平台总共自动续费了三次,每次都是连续包季度的,一共扣了他将近千把块钱。

3

那么,这些平台为什么如此热衷推广这些功能呢?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益驱动。

就拿"先用后付"说吧,首先,这能大大提高用户的消费冲动,因为不用立即付钱,买起来更爽快。数据显示,开通"先用后付"的用户平均消费金额能高出30%以上。

其次,据知情人士透露,很多平台的"先用后付"都是与借贷机构合作的,每开通一个用户,平台能拿到50-100块不等的推广费。

那么,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中招呢?其实很简单,打开你常用的支付软件,找到"支付设置"或"免密支付"之类的选项,看看有没有开通什么"先用后付""信用支付"的功能。

如果发现有,赶紧关掉。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,一定要帮他们检查一下,因为很多老年人根本搞不清楚这些新功能是干什么的。

关闭的方法也不复杂,一般在支付设置的"自动扣款"或"免密支付"里能找到。不过有些平台比较狡猾,会把关闭入口藏得很深,甚至要跳转好几个页面才能找到。

如果实在找不到,可以直接联系客服,态度强硬一点要求关闭。记住,你有权关闭任何你不想要的支付方式。

对此,你怎么看呢?你开通过"先用后付"吗?觉得好用吗?

信息来源



友情链接: